北京德閎學校中國文化日 中國心,世界人
時間:2022-01-27 13:23:40
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繁榮祖國的偉大夢想。
德閎,作為一所具有國際化教育理念的中國學校,我們在致力培養(yǎng)學生成為懷有全球視野的未來領袖的征途上,始終不忘強調(diào)讓孩子們傳承民族精神,時刻以祖國為傲,向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地球居民展現(xiàn)中國人的精彩與自信。
因此,我們將12月24日這個特別的日子定為“中國文化日”,邀請家長和學生同堂共慶,在豐富知識、了解歷史輝煌的體驗活動中,感知中國千年文化精粹帶來的震撼。
家長進課堂
多才多藝的家長們帶來精彩紛呈的中華才藝課堂
插花體驗
鋼琴演奏《梁?!?/p>
感受傳統(tǒng)藝術魅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文化日當天學生們不僅欣賞了獨特的民族藝術表演,還在文化市集中近距離觀摩了諸多非遺文化的制作過程。
舞獅表演 Lion Dance
每逢佳節(jié)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舞獅來助興。獅子是由彩布條制作而成的,每頭獅子有兩個人合作表演,一人舞頭,一人舞尾。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做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
皮影戲 Shadow Play
舊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后,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shù)亓餍械那{(diào)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在河南、山西、陜西、甘肅等地農(nóng)村,這種拙樸的漢族民間藝術形式頗受歡迎。
? ? 古彩戲法?Ancient Color Trick
古彩戲法自南宋以來在杭州的瓦舍、街頭以及喜慶堂會進行演出。戲法演員大都身穿著長袍,道具如魚缸、瓷碗、花瓶、火盆等全部帶在身上。表演內(nèi)容按照中國民俗,大都有慶賀吉祥之意,例如吉慶有余。
面人Dough Figurine
面人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通常用面粉、糯米粉為主要原料,加上色彩,石蠟、蜂蜜等成分,經(jīng)過防裂防霉的處理,制成柔軟的各色面團。捏面藝人根據(jù)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jīng)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形,披上發(fā)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脫手而成。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剪紙Paper Cutting
中國剪紙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于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其傳承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2006年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09入選“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
風箏Kite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于東周春秋時期的產(chǎn)物,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風箏材質(zhì),演進成今日的多線風箏。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時期,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烙葫蘆Flipping The Gourd
烙葫蘆是一種特色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較知名的產(chǎn)地有山西和安徽。烙葫蘆藝術家用烙鐵在物體上熨出烙痕作畫,能永久保存,藝術價值極高。烙畫創(chuàng)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diào)。因此烙畫既保持傳統(tǒng)繪畫的民族風格,又可達到西洋畫嚴謹?shù)膶憣嵭Ч?/p>
拉洋片Raree Show
拉洋片是表演者通常為1人,使用的道具為四周安裝有鏡頭的木箱。箱內(nèi)裝備數(shù)張圖片,使用燈具照明。表演者在箱外拉動拉繩,操作圖片的卷動,表演者同時配以演唱,解釋圖片的內(nèi)容。觀者通過鏡頭觀察到畫面的變化。
? ? 草編?Straw Plaiting
草編是民間廣泛流行的手工藝品,利用各地所產(chǎn)的草,就地取材,編成各種生活用品,如提籃、果盒、杯套、盆墊、帽子、拖鞋和枕席等。有時利用事先染有各種彩色的草編織圖案,有時則編好后加印裝飾紋樣。在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免責聲明:文章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