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剛實驗學校國際視野周 | 探索自我 對焦世界
時間:2022-01-27 21:29:16
對文化的探索也是對自我的探索。文化是我們看世界的鏡頭。通過探究自己和他人的文化,我們能夠放大‘文化鏡頭’所覆蓋的范圍,同時用更清晰的分辨率、從更生動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
——Anthony Mulson
初中教學主任及人文教師
一直以來,包玉剛實驗學校致力于將學生塑造為具備國際視野的全球公民以及傳播其母國文化的大使——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拓展何種能力?教師需要傳授哪些知識?盡管“全球公民”所需具備的素養(yǎng)很難被簡單概括成一列清單,但毋庸置疑的一點是需要具備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為了在更大的國際舞臺上有所作為,學生只有在了解自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他人的文化,并與來自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們合作共贏。
十二月,初中校區(qū)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國際視野周。國際視野周是由初中部人文學科組組織的活動,其目的是鼓勵同學們通過豐富的形式了解世界各國不同的文化、風俗,加強學科素養(yǎng)、拓展國際視野。
今年的活動以激動人心的服裝秀開場,服裝秀上同學們穿上了中國傳統(tǒng)服飾、少數(shù)民族服飾,以及世界各國的特色服飾。
活動前,六年級的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將教室裝點上了不同國家的文化元素。例如:有的教室搖身一變,成為了加拿大航空公司的機艙,同學們向所有“登機”參觀的老師和同學介紹了加拿大的文化歷史和風土人情。
八年級的同學們則與來自松江校區(qū)九年級的學哥學姐們展開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辯論決賽。
國際視野周不僅有同學的參與,更有家長的支持。家長志愿者們在教室內(nèi)為前往各“國”參觀的“游客”準備了精美的食物和紀念品。
活動當天,師生們在禮堂一同觀看了七年級同學在人文學科中制作的以世界各國城市文化為主題的視頻作品。
包校初中部人文課程以中國國家課程為基礎,內(nèi)容涵蓋了地理、歷史、道德與法制以及以英語授課的拓展教學內(nèi)容,旨在讓學生理解自己所處的世界、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不同的文化和歷史以及在其背后所蘊含的概念。課程將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學科理論基礎,同時培養(yǎng)其分析、創(chuàng)造、探究、口頭表達以及獨立學習等多方面能力。
數(shù)月前,在七年級人文課上,學生們收到了一份項目任務:探索城市文化對于其居民身份認同的塑造,以及對其思想和行為的影響。作為項目的一部分,學生需要對其所選的城市展開多維度的文化考量,涉及語言、文學、家庭角色、美學以及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同時需要將其研究寫成論文,并通過不同的媒介形式加以呈現(xiàn),如視頻、繪畫或透視畫等。為此,學生在思考城市特質(zhì)的起源和影響時,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的形成、不同文化維度之間的影響,以及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是如何積累和沉淀的。
七年級Ricky作品
對于要研究的城市,學生們的選擇各不相同,有些選擇世界知名城市,如巴西里約熱內(nèi)盧、日本東京、英國倫敦,但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選擇距離自己家鄉(xiāng)更近的國內(nèi)城市,從而加深自己對中國各城市文化和歷史的認知。通過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書籍等資源以及與家人的交流,學生們逐漸掌握了完成研究所需的信息和各項技能。
研究過程中,學生們還發(fā)揮了自己的語言特長。項目最終需要使用英文進行成果展示,而網(wǎng)絡上又很難獲取國內(nèi)小城市的英文信息,因此同學們會使用普通話或方言來收集信息,并將其翻譯成英文。然而對于可以在中英文之間自如切換的包校學生而言,對不同小城的研究則因為語言優(yōu)勢而變得更為順利。如此一來,學生在研究之外還扮演了文化傳播者的角色,將那些在英語資源中很少涉及和討論的中國文化加以解釋。
對于那些選擇了家鄉(xiāng)城市的學生而言,這個項目讓他們能夠從家人那里搜集各種關于城市文化和歷史的信息,從而使得自己與家庭文化背景有了更深刻的聯(lián)系,并從文化的定義和形成這一更廣泛的角度來認識和欣賞自己的文化。有時,學生們用方言采訪自己的家庭成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夠從中華文化的大視角下來對自己獲取的信息進行反思,并最終將其翻譯成英語。
Sarah 七年級 | 南通
“這個項目讓我也可以向別人宣傳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了!”
——Sarah 七年級
Sarah選擇了家鄉(xiāng)——江蘇南通:“因為這是我的故鄉(xiāng),我對這個地方有種歸屬感。”她深入研究了南通文化的各個方面,包括地域文化、語言、習俗、飲食、服飾以及地方戲曲——僮子戲。為此,她制作了一本14頁的小冊子并繪制了一副巨大的海報。
Sarah充分利用家庭成員這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尤其是她的祖父母,來搜集關于南通的信息。盡管如此,這個過程也伴隨著挑戰(zhàn),“因為有許多關鍵詞語,他們只會用方言來表達,不知道如何翻譯成普通話,好在經(jīng)過父母的幫助,最終我還是得到了確切的答案?!?/p>
通過這個項目,Sarah不僅更加了解南通以及自己家庭的文化淵源,同時還拓展了許多其他技能:如何搜索信息,如何分析文化,如何讓文章更加有含量,如何用雙語完成項目——;這讓她十分開心,因為“通過項目中學習到的方法,我可以自豪地向別人宣傳自己的家鄉(xiāng)文化了!”
Chelsea 七年級 | 西安
“這座包涵如此多現(xiàn)代元素的歷史古城,真是太神奇了。”
——Chelsea 七年級
Chelsea選擇了一座她并不怎么熟悉的城市——西安。起初她以為這座擁有五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會是一座靜默的城市,然而在深入了解之后,她出乎意外地發(fā)現(xiàn)原來西安充滿了濃郁的搖滾文化。這種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無縫連接,激發(fā)了她對這座城市的濃厚興趣。Chelsea通過視頻的形式,展現(xiàn)了西安悠久而充滿活力的歷史、宗教、藝術和當代音樂等。
作為學生社團Pao TV的成員,她曾經(jīng)參與過社團的視頻制作,比起其它的展現(xiàn)形式,視頻對于她來說更為得心應手。因為從未去過西安,所以Chelsea只能通過網(wǎng)絡來搜集有關西安的信息、照片和視頻素材,并在后期配上了自己錄制的音頻。她分享項目的難點是音頻的制作:“在音頻錄制前,我研究了很多東西并學習了很多新的詞匯,需要熟記?!背嗣媾R熟練使用新詞匯的挑戰(zhàn)之外,為了使音頻和視頻的長度能夠互相匹配,她不得不在最后一刻重新修改提前完成的視頻。
Chelsea在六年級加入包校,并開始學習和運用和以往不同的學習方式,例如學習了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和項目管理。她解釋道,這次文化探索的項目和以往能用一個晚上完成的作業(yè)不同,它足足花費了自己三周的時間,是自己精心制作的項目。通過這樣的項目化學習,Chelsea對項目的時間管理、節(jié)奏把握以及從中學習的技術,變得更有自信了。
Steve 七年級| 蘇州
與Chelsea一樣,Steve也選擇用視頻短片來呈現(xiàn)自己對蘇州的研究。有趣的是,Steve用中國傳統(tǒng)音樂形式來展示蘇州方言與普通話在發(fā)音上的不同。聽著Steve用蘇州方言演繹的傳統(tǒng)評彈,即便不懂中文的人也能了解這一地區(qū)獨特的說話方式。不僅如此,為了讓觀眾有更深入地理解,他還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語言技能,在視頻中加了英文旁白和字幕,來解釋方言和普通話之間的區(qū)別。
更多上海國際學校資訊,可以到本網(wǎng)站查看!
免責聲明:文章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