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反雞血爸爸對話北京德閎學校校長,京城教育的格局到底是什么?
時間:2022-01-27 13:23:38
每到擇校季,就感覺家長更焦慮了。這種焦慮集中體現(xiàn)在幾種“選擇”上的糾結:
雞血VS佛系
在內卷時代,家長究竟該選擇卷進去的“雞血”,還是卷出來的“佛系”?
全人教育VS競爭力
理念上更認可“全人教育”,但面對身邊人的“雞血”及其可能帶來的短期成果,是否還能淡定地堅持?抑或是會懷疑“全人教育”出來的孩子是否真的有競爭力?
公立體系VS國際化教育
一邊是自己更熟悉但面向未來可能不夠領先的教育,另一條則是更國際化但有不確定性的路,該怎么選?
前不久我們在帝都邀請了北京德閎學校的兩位家長和北京德閎的創(chuàng)校校長周心歡校長,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一次有意思的對話。
這兩位家長的經(jīng)歷頗有代表性。
一位是高知媽媽(茉煊媽媽)
在公辦教育資源發(fā)達的帝都,是不多見的一開始就堅定想要孩子接受國際化教育的家長,始終明確自己想要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一位是北大畢業(yè)的爸爸(子琦爸爸)
孩子曾在上海的民辦幼兒園就讀,被要求學習上千個漢字以及英語,周圍的同學都在補課,幼兒園的女兒開始厭學......在探訪了好幾所上海的民辦、公立小學后,這位爸爸發(fā)現(xiàn)“上海的民辦教育過于‘雞血’,我們不想逼孩子這樣學習,但氛圍就是如此,一旦走上了這條路,誰也沒法回頭。”在機緣巧合下,干脆和“雞血”徹底說拜拜,全家搬到北京,決心找一所更重視長遠能力培養(yǎng)的學校
而與他們對話的教育者,是曾任北京二中的副校長并創(chuàng)辦二中國際部,后來成為北京德閎創(chuàng)校校長的周心歡女士。
從公立到公立國際部再到國際化學校,周校長對上述三個問題有自己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她說: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要培養(yǎng)一個沒病的孩子?!?/strong>
“我從沒見過一個孩子身體不好、情緒不好,學術卻很好?!?/strong>
一場火花四射的對話中,我看到了帝都國際化教育中,由家長和學校共建的高格局和長遠眼光,這值得我們每個為選擇而焦慮的家長靜心一讀。
周心歡
北京徳閎學校創(chuàng)校校長
周校長畢業(yè)于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曾任北京市第二中學語文教師、年組組長、教務主任、副校長。2008年,加入北京二中國際部,全面領導學生管理等工作。作為“終身學習”的提倡者和行動者,周校長希望通過教育,讓每個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01?
體制內VS國際化教育
在北京公辦教育資源最豐富的帝都,為什么要花這么多錢選擇國際化教育?
@子琦爸爸
“逃離雞血魔都,我在帝都找到想要的教育”
我們在上海和北京的學校都待過,總體感受下來,上海的教育氛圍還是很“雞血”的。家長、老師、學校很多處在一種極端的狀態(tài),孩子顯得無所適從,壓力極大。
特別是孩子在民辦幼兒園就要學習很復雜的拼音漢字和數(shù)學知識,還有一堆的規(guī)矩對孩子進行模式化管理,在這種環(huán)境下,女兒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到北京后,想著給女兒選擇幼兒園的失敗教訓,選小學時我很謹慎,更希望女兒能健康、快樂地學習和生活。
我把北京的學校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純外籍學校,中文課程太少,孩子可能不適應;
第二類是國際化學校,既有國際教育體系,也有本土化教育;
第三類是純民辦學校,很多還是基于原有的公立體系做“微創(chuàng)新”,很難跳出舊框架;
第四類就是公立學校。
這么排查一圈后,我發(fā)現(xiàn)第二類學校更符合我的理想。于是,我把北京幾乎所有的國際化學校都拜訪了一遍,最后選擇了北京德閎,一方面是因為理念相符,另一方面我和周校長聊過之后,當時就心想,她的知性優(yōu)雅,不就是我希望我自己女兒將來長成的模樣嗎?一個校長能把自己修煉成這樣,也一定能把自己的學生帶成這樣。
來北京德閎一年多后,我發(fā)現(xiàn)女兒慢慢變得自信、開朗起來。即便遭遇一點小挫折,也不像以前一樣難過好幾天,反而很積極地面對。前兩天她還告訴我說她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她已經(jīng)開始有了目標和信念。
@茉煊媽媽
“既保留中國文化,也培養(yǎng)改變世界的心”
我一直是堅定地為孩子選擇國際化教育路線的,在為女兒擇校時,我有三個原則:
一是重視中文。孩子將來不管走到哪,母語和民族文化都是不能丟的,這是最能凸顯她優(yōu)勢之處。
二是真正注重孩子身心健康。所有的國際化學校都會說自己“有愛”,但真正把“有愛”和關注孩子身心健康貫徹到實踐中去的不多。北京德閎是其中一所。
我記得有個小笑話,一次吃飯,一個德閎的小朋友跑過去對校長說,“校長你變胖了,要減肥了!”試想,如果是一個嚴格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下,孩子怎么會有勇氣和校長說這樣的話?
還有一次女兒放學回來很開心,問她為什么?她說今天和同學一起去種地了,學校會安排很多讓學生和大自然接觸的活動,培養(yǎng)他們的動手能力,同學們一起做一件事,感到特別團結。
三我希望孩子將來是一個格局很高的人。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有工作,而是能夠為社會和人類做出一些貢獻。
北京德閎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課程讓我印象深刻。我記得去年2月在斯里蘭卡旅行,女兒看到一個公園里的分類垃圾箱,就拍了視頻,回去告訴小伙伴們,她是真的能把課堂所學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
其他還有“地球一小時”、“送種子去太空”等活動,讓孩子把學到的自然知識與地球、太空聯(lián)系起來,關注環(huán)境和地球,關心人類和宇宙,培養(yǎng)了孩子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這些孩子將來都要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如果他們能夠關心地球,關心人類,我們這個世界真的會變得不一樣。
@周校長
“學校要懂得愛、且會愛孩子”
前兩天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yǎng)一個沒病的孩子》,看完我就樂了。雖然帶有噱頭的意味,但仔細一想,全是大實話。
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首先是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對自己、對社會都有用的人。這是我過去30多年教育工作中沒有那么突出去做的事情,也是全人教育特別打動我的地方。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經(jīng)常想,到底什么樣的教育能夠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我覺得有兩點非常重要:一是這個學校應該是有愛的學校;第二點就是學校懂得怎么去愛孩子。
什么是愛?我覺得愛是一種尊重。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guī)律、認知規(guī)律,要尊重孩子這種差異化,這才是真正的會愛。德閎的“全人教育”理念,就是把愛貫穿在K12教育實踐中去,并落實在課程設置、育人目標等各個方面。
02?
雞血VS佛系
你是雞血的家長還是佛系的家長?怎么看待現(xiàn)在普遍的雞娃現(xiàn)象?
@子琦爸爸
“雞還是不雞,是一個看待教育是短期還是長期的認知問題”
我是佛系偏理性的家長。其實不管雞血還是佛系,大家都是一個核心目標,就是希望孩子未來更好。兩者只是在路徑和方式上有所差異。
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我覺得還是認知問題,就是大家對教育到底看短期還是看長期。如果要考慮孩子的終身發(fā)展,想想他們到80歲、100歲時的狀態(tài),我們還會著急嗎?有的是時間去學習和變化。視野更寬廣一點,想法就可能不一樣。
而且現(xiàn)在國家的教育體系也一直在改革,說不定再過10年,國內高考變成和國外一樣的考試模式,孩子就不用那么緊張了。
另外我覺得家長與其逼孩子努力,不如自己努力,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更好的環(huán)境。家長的成長,有時候比孩子成長更重要。比如現(xiàn)在我的孩子在學鋼琴,我也跟著一起學,和孩子共同成長。
我們很多家長都是傳統(tǒng)教育環(huán)境長大的,感覺自己到40歲時人生基本就定格了,其實為什么人生不可以有另外一個新天地?如果我們繼續(xù)成長繼續(xù)努力,也會帶動孩子一起努力。
@周校長
我覺得,佛系的家長是最智慧的。
實際上,什么叫佛系?我覺得佛系不是說放任不管,而是家長對孩子的守望始終沒放棄,他知道在什么節(jié)點上切入進來,哪些需要收,哪些需要放。也就是說,家長找到了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和自身教育的契合點,這才是智慧的做法。
不管雞血還是佛系,都只是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我覺得是要讓孩子保持終身學習的興趣。
03?
全人教育VS競爭力
現(xiàn)在社會競爭這么激烈,“文火慢燉”的全人教育會不會培養(yǎng)出沒有競爭力的“小綿羊”?家長也知道需要保持學生的身心健康,但怎么讓孩子既保持學術的優(yōu)異,又是一個真正完整的人?
@茉煊媽媽:
“全人教育并不等于學術沒有競爭力,而是知識與身心的平衡”
比如像德閎的教育就很扎實,每天語文、數(shù)學、英語三大主課都要上,作業(yè)布置的也蠻多。
全人教育并不影響她知識上的接納,而是在開心的基礎上去學習,是在知識教育和身心教育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將來孩子無論是考國內學校,還是國際學校,其實都避免不了分數(shù)上的競爭。但是我覺得,對于孩子個性的保護和興趣的建立,是保持她終身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像我女兒現(xiàn)在對待學習很認真,成績也還不錯。她還跟幾個同學,自發(fā)做了一份校報,這是她自己感興趣又高興去做的事,是創(chuàng)造性地在做,而不是被分配、被安排著去做。
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們會認識到孩子在身心健康的基礎上,學習會越來越扎實。
而且未來申請大學,在大家成績一樣的情況下,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價值觀、能夠把自己所學和更大的格局聯(lián)系起來的人,更容易獲得青睞。
所以,我更在意我的孩子有沒有對自我有清晰的認知,有沒有自信,并對將來懷有夢想并勇于探索。
現(xiàn)在AI發(fā)展的特別快,將來都是機器人時代。即便孩子知識學的再扎實,面對機器人時,可能都不再具有更大的競爭力。所以未來更應該回歸到人自身的培養(yǎng),自信、心理上的強大、品行特別優(yōu)秀,才能真正顯示出自己的不同,而不是說成績有多高。這也是我更加重視全人教育的意義。
@周校長
“我從沒看到一個孩子身體不好、狀態(tài)不好,但學術很優(yōu)秀”
其實把全人教育和競爭力對立起來,本身我就有一點困惑。
全人教育不等于孩子們缺乏競爭力,相反,全人教育是真正尊重孩子認知規(guī)律、且尊重孩子成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模式。
我們現(xiàn)在的教育是割裂的,一個階段完成一個階段的目標——幼兒園畢業(yè)了想著升一個好小學,小學后再努力把孩子送到好初中,高中教育是把孩子送進一個好大學,似乎這樣每段教育就成功了,但這真的是好的教育嗎?我覺得恰恰相反。
一定是全人教育在先,在全人教育的成果上發(fā)展學術。
我沒看到過一個孩子身體不好、情緒狀態(tài)也不穩(wěn)定,就能達到學術優(yōu)秀,更不可能談幸福感。
升入好大學只是全人教育得來的一個福利,并不是教育的終點。
我們教育中最大的缺失是孩子終身學習的興趣、獨立性、以及反思能力,而全人教育要做的,恰恰是要把這些缺失點加強。
家長要把眼光放長遠,孩子一定要具備一些軟性的能力,比如認知能力、共情能力、反思能力、合作能力、對知識的探究能力等,才能在未來更具競爭力。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分數(shù)考到100分,這個快感可能讓我下一個階段繼續(xù)努力,但這種動力是長久不了的。只有把知識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孩子感知到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有趣味的,才能真正不斷地提高學習的興趣,燃起終身學習的可能性。
「寫在后面的話」
在對話最后,我們還和周校長探討了“在不確定性下,是否要給孩子選擇‘雙軌’路線更為現(xiàn)實?”周校長的回答相信對迷茫的家長很有啟發(fā):
高考制度下,追求優(yōu)勝劣汰,要求孩子在學習中不斷地挖強補短,反復練習。而國外大學的申請制下,需要從小幫助孩子認清我是誰?我的興趣點在哪兒?哪些是適合我、幫助我未來發(fā)展的大學?
因此在申請制下,鼓勵孩子勇于嘗試,課程也會更豐富,幫助孩子早一點找到興趣點,這和選拔制是完全不一樣的。
任何一種軌道,都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無論哪種制度,都會出現(xiàn)優(yōu)秀的孩子?,F(xiàn)在世界越來越小,連接越來越緊密,人工智能取代人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
30年后孩子們拿什么去競爭?我覺得是視野、胸懷、境界和責任感,這些才是未來人類能夠和智能機器人去抗衡的地方。
所以我們更要把眼光放遠,始終保持以不變應萬變,回歸人本身的培養(yǎng)。
如需獲取更多國際學校相關信息,可到本網(wǎng)站查看或撥打400-8700-125聯(lián)系在線老師進行咨詢!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