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教育,是一場師者與學者互相成就的旅程
時間:2023-01-05 22:20:02
今天GJXX小編搜羅了青苗國際雙語學校教育,是一場師者與學者互相成就的旅程希望給擇校的家長們提供參考。
青苗國際雙語學校讓夢想從這里發(fā)芽!
她是北京市學科帶頭人,北京市骨干教師,北京市對外漢語教學學會理事,全國高等教育字理教學研究中心理事,北京市國培教師。
她從教30余年,有豐富的管理的經(jīng)驗,在她任職校長期間,對教師隊伍的培養(yǎng)成績顯著,三年骨干教師增長率近80%。
她曾多次在全國、市區(qū)及國際研討會上做觀摩課,在全國及市區(qū)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基本功大賽中多次獲獎。多篇文章、論文在國家一級刊物上發(fā)表或獲獎。
她曾擔任朝陽區(qū)教委教學研修中心教研員。課題研究成果獲北京市基礎(chǔ)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兩次獲得朝陽區(qū)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青苗上東校區(qū)中方校長張向華女士,了解她曾走過的教育實踐之路,并一睹她心目中的教育理想!
問:從事教育事業(yè)三十余年,這些豐富的經(jīng)歷,讓您如何理解和看待“教育”?
從普通的語文老師、班主任,再到學校管理者,這些豐富的經(jīng)歷,使我對教育的理解經(jīng)歷了所有老師都經(jīng)歷的階段:“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三個變化過程。
第一個階段,作為一名最初的教育者,事事擺開教育者的姿態(tài),“盡心盡力”的修枝剪葉,努力做一名好的“園丁”,整齊劃一的教育成為目標,不免急功近利。
第二個階段,進入到關(guān)注教育的過程,關(guān)注到教育現(xiàn)象下或者一些個體教育者背后蘊藏的一些本質(zhì)的問題,總想找到規(guī)律性的可復制的模式的東西,想的是如何使教育效果最大化,甚至是可復制,忽略了個體的感受。
第三個階段,再看教育,是一個師者與學者互相成就、互相學習的過程,是基于自由、平等、尊重下的討論過程,是經(jīng)歷傾聽、分享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平衡點、啟發(fā)點,是一個平等對話過程,是心里有“人”的過程。
問:作為一名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您自己的教育理想又是什么?
我的教育理想是讓學生學習生活在一個溫馨安全的環(huán)境中,安全的不僅僅是環(huán)境上的,更是心理上情感上的,是像綠色生態(tài)的安全的人文環(huán)境,老師愛學生,欣賞他們,給予孩子“愛、關(guān)心和支持”。學生自然而健康地成長,就像一朵花、一棵樹的成長那樣自然,需要呵護但不放縱,需要關(guān)愛卻不失理智,需要修剪但不失去自由成長的空間。一棵樹有一棵樹的姿態(tài),一朵花有一朵花的芬芳,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驗著、嘗試著,享受著成功或者是暫時失利的感受。、
問:從2003年開始著手國際教育的相關(guān)工作,您如何看待“國際教育”?此次出任青苗上東校區(qū)中方校長職位,是否能談?wù)勀酉聛淼墓ぷ饔媱澓湍繕耍?/span>
經(jīng)過這么多年研究,實踐,我覺得國際教育不僅僅等同于國際教師、國際課程,而是一種全球化意識的思維方式和多文化的國際化的視角,包容理解多元文化的心胸和格局。從教育教學的角度看,相對于國內(nèi)公立校來講,國際教育也是一種課堂教學方式、知識傳授方式的改變。在國際教育中的中文教育目前是各國際學校研究的熱門課程,也是研究的難點課程。
此次出任青苗上東校區(qū)中方校長職位,就是面臨著在中文教育過程中如何實施國際教育的課題。
中文教育與國際教育不是1+1的過程,是“血脈相融”的過程。我以為,中文教育是依托,融合國際化的方式,達到國際教育的目的。
中文教育首先是學生的母語學習的重要依托,更是為學生打下民族情感底色很重要的教育。我們常說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文教育首先是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豪感的培養(yǎng)。這也是和青苗學校的辦學初衷一致的。所以說,中文教育首先是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
在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需要我們借鑒國際IB課程的探究式的項目式的方法,在中文為主的樹干上,自然生發(fā)出新的枝椏,豐富課程內(nèi)容,提高學生課程體驗,激發(fā)中文學習的興趣,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真正在中文教育的過程中實現(xiàn)國際教育,即中西方教育融合的過程。通過中文教育踐行青苗的“采中西合璧之萃,品文化融合之美”的核心價值觀。
接下來,我將走進青苗,在中英文比例不變的前提下,帶領(lǐng)老師們進一步研究國際教育背景下的中文教育,探索在IB課程理念下的母語教學模式,提升學生中文素養(yǎng),擁有優(yōu)秀的母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與自信,培植學生的中國情懷!
問:能談?wù)勈鞘裁礃拥钠鯔C讓您來到青苗嗎?您眼中的青苗是什么樣子的?
這次與青苗結(jié)緣,是偶然也是必然。在選擇不同的國際學校的時候,首先吸引我的是與青苗莫名的熟悉感。熟悉青苗的校區(qū)位置,因為我原來的家就在上東國際社區(qū);熟悉青苗的名字,早在芳草地國際部的時候,我就耳聞久仰青苗的名字;更是在和施華董事長面談后的一見如故的熟悉感,有著相同的教育認同感,使我下定決心來到青苗與青苗共同成長。
青苗給我的初印象是純粹而美好。我選定青苗后就一直通過公眾號關(guān)注著,特別是疫情期間,青苗的老師們依然不忘教育的初心,關(guān)愛支持著孩子們,通過遠程課程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學習體驗,溫暖、鼓勵著孩子們。老師的愛是純粹的,孩子們收獲了一段特殊時期美好的回憶。
我很愿意做著純粹的一份子,共同創(chuàng)造青苗教育的美好。
免責聲明:文章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及時聯(lián)系刪除。